南宁市防洪堤管理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8 20:24:27   浏览:824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宁市防洪堤管理的若干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南宁市防洪堤管理的若干规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1985年5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堤坝和护堤区管理
第三章 河岸、河床管理
第四章 奖 惩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防洪堤管理,确保抗洪能力,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四化建设,根据国务院有关城市防洪堤管理“以防为主,防重于修,修重于抢”的方针,以及有关规定,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南宁市防洪堤管理处是防洪堤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防洪堤及其配套设施、护堤区、堤防范围内河岸、河床的养护和管理,实行分段管理责任制,保证堤坝完好,发挥抗洪能力。
第三条 防洪抢险由市防汛指挥部统一部署和指挥。
第四条 保证防洪堤及其配套设施的完好,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任务。堤线所经地段的城乡人民政府、居民(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单位,要严格遵守本规定,协同防洪堤管理机构做好管理工作。

第二章 堤坝和护堤区管理
第五条 堤坝及其配套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和侵占。不准在堤坝挖土、开沟、埋管、撬石、立杆、破堤开路;不准放牧、铲草、植树、种植作物、堆放物资、倾倒垃圾;严禁移动和破坏护栏、防洪涵闸、排涝泵站、启闭设备、水位标尺和标志等配套设施和设备;凡设路障的
堤段,除护堤抢险外,禁止车辆通行。确因工程的特殊需要通行车辆及临时堆放物资者,须向市防洪堤管理处申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第六条 江北堤西乡塘以西、江南堤富德以西的堤段,堤内三十米;其余堤段,堤内六米;全堤线堤外至河岸,均为护堤区。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在护堤区建房、打井、挖塘、取土、爆破、建筑地下工程、堆放垃圾杂物以及进行其他有碍堤坝安全和防汛抢险的活动;不得排放妨碍行洪
的废渣废物。
护堤区内,建堤前原有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池塘、菜地可暂时继续使用,待拆迁安置条件具备时再行处理。建堤后,自1982年9月10日颁布《南宁市防洪堤管理暂行办法》起,一切新建的房屋及建筑物,均属违章建筑,限期拆除,新挖池塘限期填平,并追究违章的有关责任。

第三章 河岸、河床管理
第七条 堤线所经的河岸、河床,为防洪堤坝的基础,必须保持稳定。
第八条 凡在有堤防的河段挖捞沙石,必须报经防洪堤管理处批准,在指定的地点挖采。
第九条 防讯期间,堤下原有的防空洞口和下水道出水口,所属单位必须负责本防空洞口和下水道口的防洪抢险工作,以确保堤坝的安全。

第四章 奖 惩
第十条 对保护防洪堤成绩显著或防洪抢险立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第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赔偿、罚款、限期清除、强行拆除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对处罚不服者,可于接到处罚通知后十五日内向市城建规划管理部门要求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不履行处罚又不要求复议或起诉者,由防洪堤管理部门申请
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防洪堤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违反本规定,或徇私失职者,根据情节轻重和损害程度,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原《南宁市防洪堤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本规定如与上级规定相抵触者,按上级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本规定的实施细则,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



1985年5月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

国资发研究〔2008〕1号


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企业实际参照执行,并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问题及时反馈我委。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央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一)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这既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央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全社会对中央企业的广泛要求。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骨干力量,大多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生产经营活动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中央企业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全社会对中央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
  (三)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提升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是中央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提升。
  (四)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也对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牢记责任,强化意识,统筹兼顾,积极实践,发挥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六)总体要求。中央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表率,努力成为国家经济的栋梁和全社会企业的榜样。
  (七)基本原则。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深化企业改革,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立足基本国情,立足企业实际,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切实取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效。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创建和谐企业相统一,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实现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八)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则,及时足额纳税,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知识产权,忠实履行合同,恪守商业信用,反对不正当竞争,杜绝商业活动中的腐败行为。
  (九)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科学民主决策。优化发展战略,突出做强主业,缩短管理链条,合理配置资源。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控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加强风险防范,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改善产品性能,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护消费者权益,妥善处理消费者提出的投诉和建议,努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同。
  (十一)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带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节能产业,开发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增加环保投入,改进工艺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十二)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着力突破产业和行业关键技术,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发挥对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
  (十三)保障生产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保障职工职业健康,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其他疾病对职工的危害。
  (十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依法与职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坚持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尊重职工人格,公平对待职工,杜绝性别、民族、宗教、年龄等各种歧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平等发展机会。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深化厂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
  (十五)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鼓励职工志愿服务社会。热心参与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四、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措施
  (十六)树立和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深刻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工作,把履行社会责任提上企业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和部署社会责任工作,加强社会责任全员培训和普及教育,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十七)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把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治理,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统计和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机制。
  (十八)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完善社会责任沟通方式和对话机制,及时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监督。
  (十九)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国际合作。研究学习国内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开展与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的对标,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改进工作。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对话与交流,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制定。
  (二十)加强党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广泛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韶关市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管理办法

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


颁发《韶关市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管理办法》
的通知(韶府[2003]20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韶关市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管理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韶关市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的管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地名管理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涉及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的冠名与更名、地名标志的设置,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的冠名范围是指: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峰)、河、湖、塘、沙滩、潭、泉、洞、瀑布等名称;
(二)行政区划及基层组织名称,包括镇(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三)居民地名称,包括自然镇、 自然村、片村、区片和城镇的路、街、巷、里、社区、楼群以及其他临时居民点名称;
(四)具有地名意义的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广场、花园、苑、桥梁、铁路、公路、水库、码头、仓库、渠道、堤围、渡口等人工建筑物名称;
(五)保税区、开发区名称和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风景名胜区、游览地、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名称;
第四条 市地名委员会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工作。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全市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地名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制定本市地名管理工作、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权的规划, 负责本市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的冠名和更名工作的实施;
(三)监督和管理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标准地名冠名的使用及其各类地名标准标志的设置与更新;
(四)收集、整理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提供社会咨询服务;
(五)编辑出版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地名资料;
(六)负责地名书刊、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种图书、宣传广告及其出版物中的地名审核;
(七)依法查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第五条 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冠名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冠名、更名应围绕城市总体规划进行。
第六条 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有偿使用冠名权是地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指地名管理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和有关原则,由企业出资,用企业名称、商标、产品品牌等命名地名及利用地名为企业做广告,并确保有冠名使用权的企业在地名使用方面的管理活动。
第七条 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命名和有偿使用命名一般由城建部门提出,地名办公室负责组织操作和实施。
第八条 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市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相对稳定。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地名的有偿使用冠名,应按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报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命名,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宣传使用。
第九条 地名命名和地名有偿使用冠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有利于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体现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特征,尊重当地人民群众的意愿;
(三)经过批准,可以人名或发展商的名字作地名;
(四)全市的镇(乡)、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广场、桥梁、山、河、湖、塘等名称,不应重名。一个镇内的路、街、巷、里、居民区、公园等名称,不应重名、同音;
(五)行政区划名称和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人工建筑物,其专名必须与当地标准地名统一;
(六)不得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名称;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不得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名称;
(七)街、巷、住宅小区应按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八)地名应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能真实地反映其实体的属性(类别);
(九)地名命名应当使用规范的汉字,不用生僻字,不用自选字,不用繁体字,不用字音、字形容易混淆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字,其名称不能有损我国主权。
第十条 开展城市资源和公共设施有偿使用冠名权工作时,除应执行前列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有偿使用命名的企业或个人必须先向市地名办公室中请,说明其欲命名的实体、位置、含义及出资情况;
(二)召开有偿命名会议(或进行双边协商),通过对企业或发展商出资情况、企业位置、所命地名的情况、企业(产品品牌)名称作地名的适应程度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考评,确定进行有偿命名的企业;
(三)有偿地名确定后,经市地名办公室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市地名办公室及时在报纸上公告。
第十一条 严格界定有偿命名使用范围,在地名类别的选取上要慎密,不适宜出让的类别,尽量不做有偿使用,能有偿使用的必须对我市地名事业有利,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
(一)较小范围的地名可进行有偿使用命名,较大范围的地名不宜进行有偿使用命名;
(二)新产生的地名可以进行有偿使用命名,老地名一般不宜进行有偿使用命名;
(三)企业名称可以用来有偿命名地名。
第十二条 有偿使用命名地名,要避免与历史久远、民族特色浓厚的地名相冲突,名称定位要准确,符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
第十三条 有偿使用命名地名,以公开招标的形式进行。
第十四条 有偿使用命名地名,要严格控制数量,在不影响地名层次化、序列化的前提下进行,真正达到宣传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目的。
第十五条 有偿使用命名地名应着眼长远,一般使用年限为10年至20年。
第十六条 政府有权在发生特殊情况时随时收回其地名的有偿使用命名(如企业搬迁、企业倒闭等)。
第十七条 有偿使用伞名地名的资金收入、拍卖和处罚的收入应缴入财政专户。
第十八条 经批准的地名(包括有偿使用的命名地名)为标准地名。在以下范围内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广播、电视、地图和有关书籍;
(四)道路、街、巷、楼、门牌、商标、牌匾、广告、印信、公共交通站牌等。
第十九条 书写地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汉字书写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
(二)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按国家公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三)地名标志牌上的地名,必须是标准地名,并按规范书写汉字,标准汉语拼音。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按下列规定处:
(一)擅自命名、更名井在公开场合使用未经批准的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二)不按规定书写地名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审核擅自出版与地名有关的各类图册,责令限期补办手续,可并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四)涂改、玷污、遮挡、损坏、移动地名标志或在地名标志上悬挂物品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 盗窃、破坏地名标志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